2010-04-27

4月20日至26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了六场试运行演练。这既是迎接世博会到来的“压力测试”,也是世博会的预演,累计上百万人次观众“提前”体验了世博会盛宴,从这个窗口触摸世界。

20日,星期二,阴有雨,世博园究竟什么样?

20日一早,上海沉浸在一片雾霭中。近午,淅淅沥沥的雨下起来,整个城市湿漉漉的。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在世博园区,约20万名观众的热情和期待“包围”着一座座展馆,丝毫不受天气影响……

这是第一场试运行演练。经过排队、安检,一进入园区,每个观众都拿到了一张免费的园区导览图。迫不急待地打开,三三两两指点一番,对照一番眼前的景致,再小心翼翼地折好,成了大家共同的动作。

“第一场运行演练的门票,连同这张园区导览图,我都准备收藏起来,作为人生难得的记忆。”家住闵行区的七旬老太高向新说。

酝酿了近八年的世博园究竟什么样?对于第一次入园的观众来说,园内广播传出的声音以及路旁电子屏上显示的提示信息,成了最有效的“向导”。

还有些新鲜的是排队。在浦西园区,记者看到航空馆、石油馆、万科馆等企业馆前,都排起了长队。相关展馆的露天电子屏上,同步显示出馆内不同展厅的拥挤程度以及还需等待的时间。面对无法消除的排队现象,每个展馆的工作人员都仪表整洁、彬彬有礼,真诚的微笑、和蔼的话语,感染着观众,培育起“排队文明” 以及世博园区最需要的秩序……

世博园区好似一个大魔方,在冲刺般的筹博力量推动下,飞速地从一个大工地变成了一个大花园;下一步,在不断涌来的一批又一批数以十万计的观众热情“烧烤”下,世博园区将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一个焦点,成为中国人以及众多海外来宾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对话交流的五彩殿堂。

当然,第一次揭开面纱的世博园,还有许多“瑕疵”,例如雨天一些路面过于湿滑,个别出入口人流较拥挤,已开的一些餐饮设施“店小人多”,预约机故障较多等。

“这扇窗口终于打开了。可以期待,从这里迸发出来的技术、艺术、生活和理念闪光,将让我们向前迈出一大步。”著名导演王潮歌说。

21日,星期三,多云,把世博家园的爱和温暖带给玉树灾区

21日,是第二场试运行演练的日子,也是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第七天。记者在世博园区内外,感受到传递给玉树灾区的浓浓亲情和融融暖意。这是另一种演练,也是世博会的本质体现。

上海世博会匈牙利展区商务代表理查德·莫尔发来邮件,请记者传达他们对青海玉树灾区的挂念和慰问:“我们怀着极大的悲痛和深切的同情,决定邀请50名玉树地震灾区的儿童到上海世博会园区参观三天,并且承担他们的一切费用。”

匈牙利展区总代表、总理特派员胡斯蒂·安德拉什博士表示:“希望在艰难困苦之后,至少能在孩子们脸上,扬起一丝笑容。”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既是上海世博会的宗旨,也是归宿。突如其来的地震,向即将开幕的世博会提出了新的考验,也为世博会“人性关怀”主题的发挥创造了新的动力。

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新闻中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举行了世博人向玉树灾区默哀、捐款活动。500人的会议厅坐得满满的,连走道上也站了人。还有一些人即使在试运行演练岗位上不能前来,也委托了同事带来捐款和心意。短短半个多小时,捐款总额就已达21.54万元人民币。

在世博园区之外,有一个因世博会诞生的居民小区――浦江世博家园。这里居住着约万户当年从世博园区搬迁出来的人家。连日来,前来居委会捐款捐物的居民络绎不绝。21日下午,63岁的沈宝根代表爱人和90岁的老母亲,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00元。

这位因病严重驼背的老人说:“虽然我家并不富裕,但灾区的人们更需要帮助。世博会让我家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相信玉树灾区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在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环形的“城市剧院”正在播放一段反映四川汶川地震后汉旺镇的短片。一名12岁的男孩从已是废墟的“家”中,挖出一副残缺的象棋盘。他抱着棋盘来到在地震中逝去的父亲坟前,再与父亲对弈一盘。在那一刻,棋盘成了生者与死者相互慰藉与交流的寄托,也让孩子直面今后的人生之路。灾难让孩子长大了,他明亮的眸子里没有怯懦……

“豁达坚韧、自强不息”――短片结尾这样总结。许多观众眼中闪着泪光,鼓起掌来。

来自上海市级机关工作党委的顾明坤说:“生活之路与城市发展之路一样,是不平坦的。我真心希望玉树灾区的人们坚强起来,有全国人民、全世界友人的关心、帮助,玉树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凯德中国联手上海市团市委,将邀请多达2010名主要来自全国贫困地区希望小学的儿童,观看世博,畅想未来;上海市妇联将邀请四川都江堰灾区困难家庭的100名儿童来沪,与上海100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品学兼优儿童一起,结对看世博……这场爱与温暖的接力没有终点。

23日,星期四,多云,暴露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完善

在按预定计划闭园一天后,23日,世博园举行第三场试运行演练。针对前两场试运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世博会组织者迅速查找原因,完善各项硬件设施,提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介绍,前两场试运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安检口人流量分布不均,个别出入口人流高度密集,园区部分区域人流拥挤,中国馆等候广场、部分国外展馆在高峰时段出现无序状况;二是食品供应不足,出现了就餐难现象,一些食品价格偏高;三是预约机出现故障,引导标识设置、信息传递等方面不尽完善。

记者在轨道交通世博专线入口处看到,经过连夜施工,一大片紧急增加的排队围栏已陆续就位;在世博园区主要出入口的园区广场,志愿者一大早就开始人工发放中国馆参观预约券,观众不用像前两场一样在预约机前排队预约,但每位入园观众只能领取一张中国馆的参观预约券;园区里出现了一些新搭建的方形尖顶帐篷,专售包子、面包等低价位的方便食品,缓解了一些区域食品供应不足问题。

在园区各项硬件设施和综合服务保障紧锣密鼓完善提高的同时,许多展馆仍在加紧最后布展。23日晚,一只“中华龙鸟”化石正式“飞”入中国省区市馆中的辽宁馆,作为镇馆之宝向世人展示。作为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让其“飞”入辽宁馆,有助于在公众中普及“珍惜地球资源、投身环境保护”的意识。

23日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仅剩八天时间。经过三场试运行演练,随着众多展馆布展“尘埃落定”,观众对正式开幕后的世博会又增加了一分期待。

24日,星期六,晴,“稀罕”与“珍惜”

24日,上海春光明媚。在蓝天白云、丽日和风烘托下,世博园一派生机。这个普通的周末,开启了上海一种新的“过周末”方式--参观世博园。同时,第四场试运行演练迎来了一场“大客流”测试――约30万参观者。

66岁的严莉早晨八点就从家里向世博园进发,她和同伴专门选择了一个人流相对较少的浦东后滩入口。大约九点半,走进了第一个展馆--非洲联合馆。

“盼了这么久,今天终于看到世博园什么模样了。这么多展馆,真的蛮稀罕的,”严莉说。

大半天下来,严莉已看了三个馆。“今天算是探探情况。我买了好几张票,以后准备分片区好好转转,”严莉说。

和严莉一样,许多参观者对世博会都有一种“稀罕”的心理。而如何珍惜、善待参观者这种热情,则是摆在参展者和组织者面前的课题。

24日,新加坡馆第一次对外开放。如同一只“八音盒”的新颖外形、屋顶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园以及底层开放空间飘出的活力音乐,很快就让观众排起了长龙。由于人数超过容量、等候时间较长,新加坡馆不得不于下午二时提前闭馆。

“观众的热情很宝贵,我们准备与世博会组织者沟通协商,尽快实施参观预约,同时提高服务水平,让参观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新加坡馆馆长梁诗琪说。

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参观环境,这一摆在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和参展者面前的课题刚刚开篇。记者从国家电网馆了解到,与世博会主题馆和一些国外展馆现场预约不同,国家电网馆开发的网上预约参观系统已正式上线。观众只需提前两天登陆国家电网馆官方网站(www.magicbox2010.com),进入预约系统登记,就可在参观当日直接从预约通道进入馆内参观。

25日,星期日,晴间多云,“小美人鱼”带来的中外对话

在25日的第五场试运行演练中,丹麦馆开馆及其举世闻名的“小美人鱼”雕像揭幕亮相,无疑是最大亮点。数百名现场来宾与观众一起用英文倒计时,从10到0,罩住雕像全身红布应声拉起。这一广受关注的活动同时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在世博会平台上展开中外对话?

上海世博会丹麦展区总代表、前丹麦驻华大使白慕申将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定义为“从童话到民族的象征”。

自1913年落成以来,“小美人鱼”雕像已成为整个丹麦的象征。丹麦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国宝”真品送至中国,而且一送展就是半年?送一尊复制品不行吗?

“这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最新形式,并将加强丹中两国之间的友谊。” 白慕申强调。

他意味深长地说:“多年来,‘小美人鱼’雕像一直是安徒生美丽童话的代表。今天,她第一次走进了广袤的世界。”

“此次在中国举行的世博会将是一次划时代的展览。”白慕申这样定性。

走进丹麦馆,螺旋形参观坡道一侧,是许多行灯光映衬的文字,进一步表明了丹麦方面让“小美人鱼”第一次出国就在中国“安家”半年的初衷:“我们之所以千里迢迢将她从祖国带到上海,因为我们相信童话。体验一份想像力和人性的温暖,感受意料之外的惊喜。”

“多年来,有个梦一直驻在丹麦儿童心里――如果坚持不懈地挖洞,出口终将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国!”

“来和‘小美人鱼’打声招呼吧!”丹麦馆导览员热情地发出邀请。在导览员旁边的大幅屏幕上,播放着“小美人鱼”雕像历经8271公里,从哥本哈根港湾起运至上海的全过程,其中,一位位丹麦民众关切的眼光,令人印象深刻。

听到、看过这样的表白和阐述,一种温暖和感动油然而生。对中国人而言,出自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雕像曾经是那么遥远的一个梦,而今天,这个梦就在身边真实上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决不仅仅是一尊雕像,在她身后,是丹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一往情深以及丹麦方面对未来丹中两国关系的远大设想。

“在我看来,身高只有1.25米的‘小美人鱼’雕像非常优美,甚至有一种东方神韵,一定会在中国观众中找到许多‘粉丝’。”已在丹麦留学四年半的卢璐说。

“让‘小美人鱼’真品来到中国,才算是一件好礼物。虽然世博会每天都有这么多观众,但我一点儿都不担心雕像的安全。因为中国人和我们一样热爱‘小美人’以及安徒生童话。”丹麦馆导览员克里斯蒂安·斯特朗格说。

五岁的郑语衡小朋友第一次进世博园,就让妈妈带她来到丹麦馆。“‘小美人鱼’是我最想看的,我想亲口对她说,欢迎你来中国。”

丹麦馆及坐落于丹麦馆一层中央水池中的“小美人鱼”雕像,要到5月1日才正式对外开放。但人们已迫不及待,纷纷拿出照相机,从丹麦馆外墙的一处处圆孔中拍照,大门外更是围满了人。一场与“小美人鱼”的中外对话即将开始……

26日,星期一,“亲近、信任、合作”

在六场试运行演练期间,大多数国外参展方虽然没有参与,但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最后的布展冲刺,凝聚着他们对中国深深的“亲近、信任、合作”情结。

26日,在第六场即最后一场试运行演练当天,巴西馆终于宣告竣工。由数千根不对称的绿木条装饰的展馆,渲染出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优美意境。正门外墙上一块大型显示屏上的足球游戏,为参观者开辟了一个通过拨打手机即可参与其中的互动天地。

巴西驻沪总领事马科斯·卡拉穆鲁·德派瓦说,这个展馆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展示巴西人一天的生活,可让观众生出浓浓的亲近感。

“巴西不仅仅有中国观众熟悉的足球、桑巴。相信中国观众看过这个展馆,就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了。而只有彼此亲近,才能产生信任,进而促进各领域的广泛合作。” 马科斯·卡拉穆鲁·德派瓦说。

据巴西展区副总代表里卡多·舍费尔介绍,虽然没有参加试运行演练,但巴西馆正在全方位努力,从世博会开幕的第一个月起,就将有信息技术与数字融合、科学技术与创新、能源、投资巴西、水与发展、城市再生等一系列论坛将在巴西馆举办。

他认为,作为“金砖四国”的两大成员国,巴西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而世博会为巴中两国交换看法、交流经验、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与位于浦东园区的巴西馆不同,地处浦西园区的日本产业馆已参与了两次试运行演练。在这座企业馆大门口,三个犹如蜘蛛侠的机器人在脚手架搭起的外墙上爬上爬下,吸引了过往游人目光;而旁边烧制章鱼小丸子的日本餐馆,更是以诱人的香气留住了参观者的脚步。

日本产业馆副馆长张声波告诉记者,作为上海世博会18座企业馆之一的日本产业馆,由24家日本企业和机构共同出资30亿日元(约合3400万美元)建设经营。虽然是首次参展在日本以外举行的世博会,也不是大型的跨国公司,但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并一致看好上海世博会代表的“中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