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6

近日,三位国际顶级建筑大师——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伊东丰雄、上海新天地建筑师本·伍德和来自英国的建设师史蒂芬·平博理齐聚上海,展开了一场为期两天的“绿色”之行。

5月22日,三位建筑大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共同出席了凯德置地“筑就人文空间——名师绿色建筑讲座同济行”。在此次讲座上,大师们与大学生分享了数十年的专业心得,并通过提问等互动环节,与大学生探讨了“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

5月23日,“凯德绿色希望小学设计大赛”终审评选在上海举行。由三位建筑大师会同国内知名建筑设计专家组成,凯德置地母公司嘉德置地集团总裁廖文良先生亲自担任评审会主席的专家评审组评出了全国首所“凯德绿色希望小学”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凯德置地设计部门的专家将根据一系列技术指标对设计蓝图进行科学测量和反复研究,增加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最终预计于2009年4月将这所凯德绿色希望小学建成投入使用。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他们预示着绿色建筑的未来。这也是三位建筑大师和凯德置地共同促成此次“绿色之行”的原因。正如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凯德置地长三角区域总经理曾文星先生在绿色建筑讲座的开场致辞中所说:“我们作为地产人,必须领悟到肩上的责任,必须为我们的下一代着想,为他们留下足够的资源和舒适的生活空间。这次的汶川大地震,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个行业的责任非常重大,不仅要为社会提供环保舒适的生活环境,更要提供安全的建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和凯德一起来实现这个目标,承担这份责任。”

“绿色建筑”在国内外渐成主流

“我观察到,中国这几年渐渐融入了可持续性建筑的潮流中”,本?伍德表示,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建筑大师已在中国驰骋了近十年,其最被中国人熟知的作品便是上海新天地。

本·伍德对中国政府和开发商在可持续建筑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据了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中体现,由此,绿色奥运村诞生了。今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中国提出 “绿色奥运”口号,并专门出台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很多一流地产商也在积极开发建造“绿色建筑”,探索房地产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比如与本?伍德和史蒂芬?平博理都合作过的凯德置地,就是绿色建筑的先行者。从2007年4月开始,凯德置地开始在所有新项目中贯彻母公司嘉德置地集团出台的《绿色建筑指南》,并于同年通过了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保证“绿色建筑指南”在各个项目中的有效执行。

“英国规划政策中的第一条就写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规划的基础和核心原则。”来自英国的建设师史蒂芬·平博理在论坛上介绍说,他称伦敦市长为开发商们制定了一些极为严格的标准,在英国,“绿色建筑”已成为大多数开发商的必然选择。

根据史蒂芬·平博理的分析推测,现在,各国法律陆续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市场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增长,对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更加偏好,这驱动了商家对可持续性的需求。因此,可持续发展会成为主流,“绿色建筑”成为世界各国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趋势。

伊东丰雄则认为,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独立发挥功能的机器,几乎与自然脱离,不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联系,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不一定诉诸高科技

那么,如何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打造“绿色建筑”?大多数人认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建筑的能耗、污染和废物产生等问题将被陆续解决,同时,成本也会有所增长。而三位建筑大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方法不必一味诉诸高科技!

实际上,这种观点在此次“凯德绿色希望小学设计大赛”中已经有所体现。作为一所在四川沐川山区新建的希望小学,以高科技手段解决建筑环保问题显然不现实。主办方凯德置地鼓励大学生参赛者尽量采用或借鉴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充分考虑遮阳、自然通风、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等可操作的可持续性设计元素。作为评委,伊东丰雄对其中一份设计方案很满意,认为这恰好体现了这一思路。该方案以当地盛产的竹子、石材、秸秆、灰土外加轻钢龙骨作为主要材料,保证了材料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当建筑被拆除时,竹、土、麦秆可以还原为土壤,而石基础与龙骨则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从物理学中寻找新元素,创造出舒适的微环境。” 史蒂芬·平博理在22日的讲座上提出了另一种新思路。他为大学生们展示了新加坡的克拉码头项目。这是凯德置地沿新加坡河的一个综合消闲、娱乐项目,堪称 “绿色建筑”上的一个典范。新加坡气候潮湿炎热,如果露天范围都采用空调降温,将产生巨大能耗。因此,在设计上采用了被动式环境控制(passive environmental control)的方式,即在不采用现代采暖空调技术、尽可能降低运行能耗的条件下,创造出适宜的室内外物理环境。此外,在整体设计上的概念为 “Angles & Bluebell”(天使和野风信子),将巨大的天棚设计成天使翅膀和野风信子形状,巧妙地利用通风系统达到内部气流的通畅。在天棚选材上,选择了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这也是水立方的膜结构使用材料。

本·伍德则从节能角度阐述可持续性,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在不耗费过多能源的前提下达到舒适性。据了解,他设计的位于杭州的西湖天地,因采用了地道降温、空调余气再用、雨水回收等方法,获得了200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白金奖”,目前全世界尚无商业建筑获此白金奖项的最高殊荣。

“建筑需要成为城市的基础而非城市榨汁机。建筑消耗能源和水使之成为废物的现象将成为历史,未来的建筑应成为能源和水的输出者。”论坛最后,史蒂芬·平博理这样讲。建筑师们相信,“绿色建筑”浪潮将使未来的建筑产生巨大转变。

链接:

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又叫“可持续性建筑”、“生态建筑”。根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定义,能够将建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晚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前后形成讨论热点,2006年开始实施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标准》给出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